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9日至10日,第四届全国资源型城市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在湖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兰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40余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130余位学者与会,共同交流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会议开幕式由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党委书记邓光君主持。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文忠、湖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涛、黄石市发改委转型办主任罗显雨分别致辞。
大会共举办了6场主题报告和44场分论坛报告。主题报告环节分别由湖北师范大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聂亚珍、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姜海宁主持。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杨永春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面向人工智能的资源型城市人地系统和适应性良好的资源型城市。
陕西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薛东前以黑河中游绿洲甘肃张掖甘州区为例,探讨多重因素干扰下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适应能力及其形成机制、适应性转型过程、多维功能协调障碍和调控策略。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常江在研究德国工业遗产之路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工业遗产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并提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有效路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廖启鹏表示,要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两个抓手,搭建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机制,在总结大冶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武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经验基础上,研究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实现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张辉在介绍大冶市矿产资源开发和转型发展历程基础上,分享了大冶市在建设“3+2+1”产业体系、产业协同发展、开展生态治理修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副院长冯伟林总结了目前学界在生态系统影响人类福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未来生态系统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人类福祉多指标测度、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趋势和分析框架。
据悉,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承办。(记者 明海英 通讯员 张莉)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1/t20241110_58015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