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以教育家精神浇灌支教青春之花

新闻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24-11-05浏览次数:31


以教育家精神浇灌支教青春之花

■ 刘晓光

提要

大学生支教行动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也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扎根基层一线,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奋发有为,谱写“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青春华章。


今年 8 月,“贵州山区女孩考入支教老师的学校”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不小轰动,这是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连续 22 年坚守所结出的一枚“特殊果实”,也是对以徐本禹为代表的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群体薪火相传、躬耕教坛的最好褒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奋进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途上,必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土中国,以实实在在的支教行动为乡村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教育家精神为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新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全局出发,对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倾注极大热忱,通过参加青年节日活动、发表重要讲话以及给大学生群体回信等方式,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指明方向,饱含了人民领袖薪火相传的“青年观”、念兹在兹的“青年情”、厚望重托的“青年志”。2013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青年志愿者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十余年来,一届届支教大学生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感召下,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青春汗水和智慧照亮乡村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当前,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顽疾之一,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青少年学业发展与身心健康问题值得更多关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3 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补齐农村教育短板,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更是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价值所系。大学生支教行动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也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扎根基层一线,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奋发有为,谱写“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青春华章。

教育家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高度契合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 30 多年来,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拓展深化,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支教服务平台不断涌现,吸引一批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生动诠释了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精神。当前,建设教育强国号角已经吹响,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解决教育领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教育的期待已迫在眉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论是从长期的教育教学制度安排,还是从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看,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十分必要且大有可为。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大学生支教行动从精神内核到实践要求实现质的跃升,使教育家精神、志愿服务精神统一于支教实践。实践是一切正确思想和理性精神发挥作用的唯一方式,教育家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统一于支教实践,确证了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内在逻辑,更体现了两者精神区位的高度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三个递进关联的层次结构上。

一是表征于利他渡人的奉献品格。奉献精神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所在和共同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扶危济困、先忧后乐等思想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都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社会本位价值观,证明利他性是一个文明社会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奉献是志愿者工作的第一要义,也是教师职业的显著品格,是大学生支教实践承载的第一层意义,映射出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应该确立的基本关系。

二是体现在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形成奉献行为、涵养奉献品格的直接驱动力,处于人类价值体系结构的更深层次。责任意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个人对集体、社会、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强烈担当精神。没有责任与担当,不可能形成志愿者对社会弱者的帮扶、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也不可能形成教师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三是根源于真挚深沉的仁爱之心。奉献品格不仅从意志层面受责任意识所直接驱动,更从情感层面根植于人性之善,这种善是集体无意识中唤醒的对人类前途的悲悯,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对个体生存的共情;是志愿者发自肺腑对弱势群体的友爱,也是师者对处于困顿迷茫中的青少年成长的关爱。因此,仁爱之心,是人类思想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是感性与理性精神的完美统一,是教育家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高度契合的关键所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没有志愿服务。

教育家精神与支教行动互融共促

真理的伟力不仅仅在于它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科学揭示,更在于它能指导与推动实践,成为人们改造主观和客观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与志愿服务精神同频共振高度契合,从理论逻辑上回答了以教育家精神浇灌支教青春之花“何以可能”,为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与青年大学生支教行动互融共促,从实践逻辑上回答了新时代大学生支教“青春何为”的命题,从而使二者统一于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首先,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学生支教群体。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既源于千百年来师者的优良传统,又立足于当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从文化渊源看,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士”文化与“师道”传统,是以往优秀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崇高精神品质的高度凝练。从现实面向而言,教育家精神又是当前涵养教师队伍精神境界、提高教师队伍本领能力的行动指南。大学生支教群体是新时代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古今优秀教育家为榜样,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形成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

其次,在支教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教育家精神。“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教育家精神是古往今来一代代教育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特有的精神文化范畴,其形成离不开教育家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家精神虽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概括了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品质,但并没有穷尽教育家的全部特征,也必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大学生支教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教育领域的拓展,丰富了我国教育实践的样态,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其本身既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动注解,也必将在实践中使教育家精神得以弘扬、丰富与发展。

再次,在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蓝图已擘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农村教育水平高低事关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乡村振兴全局。必须集聚多方资源、凝聚多方合力,关爱农村青少年成长发展,赋能农村教育扩优提质。当代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要善于审度世界和国家发展大势,找准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涵养教育家精神,勇于追梦、甘于筑梦、勤于圆梦,到乡村振兴一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青春答卷。(本文系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高校艺术社团以美育人的 理 论 蕴 涵 与 实 践 路 径 研 究 》(23JDS3071)、湖北师范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民族复兴背景 下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目 标 预 设 研 究》(HS2023KY03)成果)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站内搜索

点击排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