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2023年主要科研成果回顾

发布者:化学化工学院发布时间:2024-05-14浏览次数:1386

编者按:2023年(统计时间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化学化工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2篇,中文期刊8篇。SCI论文中,中科院一区32篇,其中第一单位21篇。现将第一单位及部分第一作者为我院教师的一区论文信息整理如下。

[成果1] 酸促进苯并三嗪酮的脱氮气环化反应

氮杂环的脱氮环化反应可以为复杂药物分子及天然产物的合成提供了强大的合成策略。目前苯并三嗪酮的活化主要依赖于过渡金属催化,无金属催化苯并三嗪酮的脱氮气反应极其罕见,简单的酸或碱促进苯并三秦酮的脱氮气开环反应仍然有待开发。基于此,该研究开发了乙酸促进苯并三嗪酮的“断裂-脱除-环化”反应。相比于链状对称或非对称的二硫化合物,环状二硫化合物的构建仍然具有一定的合成挑战性。该研究在无过渡金属的条件下,实现了环状S-S键的形成,为苯并二磺酚酮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合成路线。该成果于202212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自然指数期刊Organic LettersIF5.2,周耀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orglett.2c03638?ref=pdf


[成果2] 高结晶氮化碳光催化剂的醋酸钠调控一步高产率合成及其分解水产氢性能研究

该研究设计了一种醋酸钠调控策略成功一步合成晶化氮化碳光催化剂,其在可见光下呈现出优越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活性。研究表明,引入的醋酸钠不仅可以通过氢键与双氰胺结合,防止双氰胺及后续中间体的大量升华流失;同时,还可以加速脱氮缩聚反应、促进3-s-三嗪环基本单元的有序排列,一步实现高活性晶化氮化碳光催化剂的高产率合成。该研究对晶化氮化碳光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成果于202212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IF9.9,吴新鹤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余火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原文连接: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2.11.143


[成果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0D/1D Cu2-xS/TiO2 S型异质结光热协同催化CO2还原

提高光吸收能力和电荷分离效率对TiO2基光催化剂实现高效光还原CO2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新型0D/1D Cu2-xS/TiO2 S型光催化剂。优化后的Cu2-xS/TiO2光催化剂CH4的产率为14.1 μmol•h-1,是纯TiO23.9倍。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实验分析证明了S型异质结显著提高了电荷分离效率。利用Cu2-xS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Cu2-xS/TiO2光催化剂在全光谱下表现出显著的光热效应。此外,利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Cu2-xS/TiO2光热还原 CO2的可能机制。因此,工作为设计全光谱响应光热协同CO2还原催化剂提供了一些启示。该成果于202212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IF6.7,2021级硕士研究生杨婧为论文第一作者,王娟副教授、王国宏教授和李金懋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susc.2022.156083


[成果4] 用于线粒体中硫代硫酸盐和银离子检测的“双钥锁”AIE探针

银离子Ag+的检测因其在生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受到广泛关注。已报道的绝大多数Ag+荧光探针采用“单钥策略在到达靶点前容易被非特异性激活给出假阳性信号。该研究首先构建了一种基于三组分共组装的银离子双钥锁检测策略。在生理环境中,荧光探针TPA-T-Py显示出独特的与Ag+S2O32−共组装的能力,细胞成像进一步证明,在双刺激下,TPA-T-Py可以点亮线粒体,并成功用于体外检测Ag+S2O32−该成果于20231发表在中科院大类分区一区期刊TalantaIF6.1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军荣为论文第一作者,黄小欢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alanta.2022.124222


[成果5] AIEgen、L-GSH和Ag+之间独特的三组分共组装诱导螺旋纳米线的形成


 “化学自组装之路能够走多远?”被《科学》杂志列为21世纪最需要解决的25个科学问题之一。该研究报道了一个独特的三元共组装体系。首先,通过荧光的方法对三组分的类似物进行了广泛的筛选,结果显示AIE分子、L-GSHAgNO3的三元组装体系具有高度的精准性和特异性。其次,三元共组装表现出独特的螺旋结构,表明分子手性转移和放大到超分子螺旋手性。 第三,它通过显著的荧光增强给出了快速、直观、方便的信号输出,提供了一种快速确定最佳组装体的方法。工作将推动超分子纳米组装向更精确的方向发展 。该成果于20232发表在中科院大类分区一区期刊AggregateIF18.8黄小欢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卿光焱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gt2.272


[成果6] 氯二氟乙酸钠作为C1合成子:TBHP 促进的多组分反应合成2-氨基苯并噁嗪酮


苯并噁嗪酮是许多药物分子的核心结构单元,该类化合物在生物医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已报道的合成途径多数存在底物需预制备、使用贵金属催化剂以及有毒试剂等局限性,开发简洁绿色的新方法用于苯并噁嗪酮的构筑具有重要的价值。该研究以廉价易得的靛红、氯二氟乙酸钠和胺为原料,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化剂,通过氯二氟乙酸钠四重裂解并作为C1合成子,在温和无金属条件下以优良的收率实现了一系列2-氨基苯并噁嗪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该成果于20233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IF5.4,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会娟为论文第一作者,殷国栋教授和徐程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QO/D3QO00157A


[成果7] 全闭环运行DNA机器用于高灵敏逻辑运算及APE1酶检测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杂交链式反应和催化发夹组装协同双向激活的全闭环运转DNA机器,并将其应用于高灵敏逻辑运算和分子识别。该DNA机器在信号放大方面具有无需蛋白酶、无副产物,以及可实现高阶指数扩增等优点。通过对输入元素和计算单元的系统设计,该DNA机器能够准确执行经典逻辑门操作,完成“弱输入-强输出”的逻辑运算。此外,以DNA机器为信号扩增核心,集成DNA修复酶(APE1)靶标识别模块,成功建立了一种高灵敏的APE1均相检测新方法,有望为相关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启发。该成果于20233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SmallIF13.3,2020级硕士研究生柴青丽为论文第一作者,陈金阳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207736


[成果8] 揭示银纳米团簇配体对其与ct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银纳米团簇在生物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银纳米团簇是否会影响DNA的结构和性质?该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研究了谷胱甘肽和二氢硫辛酸修饰的银纳米团簇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表面配体对银纳米团簇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规律。该成果于20233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IF8.2,2020级硕士研究生胡傲虹为第一作者,尹苗苗博士和胡艳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该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3.123965


[成果9] 双重级联DNA步行引发“super on”光电流响应用于抗生素生物传感

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已在分析科学领域中广泛用于各种目标物分析方法的构建,然而如何结合相关光电活性材料构建其性能优异的信号转导策略目前仍然面临重要挑战。研究设计了一种双重级联DNA步行放大策略,并将其与制备的纳米电极平台的可控性能调控相结合,成功发展了一种基于目标物特异性核酸适配体识别引发super on”电流响应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新方法。将其用于卡那霉素抗生素分析,该方法可在五个数量级浓度范围内实现其方便高灵敏检测,检测限低至0.53 fg·mL1。该成果于20234月份发表于中科院SCI一区期刊Analytica Chimica ActaIF6.2,2021级硕士研究生梁盼为第一作者,赖国松教授为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该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ca.2023.341240


[成果10] 二氟卡宾诱导吲唑化合物的分子骨架编辑


有机分子的后期修饰可以大大增加分子的结构多样性,长期以来,C-H键官能团化是生物活性分子后期修饰的常用手段,可以为药物分子的筛选提供多样的先导化合物。相比于C-H键官能团化的后期修饰,直接对芳香杂环或碳骨架进行特定原子的消除和插入极具挑战性。二氟卡宾作为缺电子的活泼中间体,其直接参与碳环及杂环的分子骨架编辑尚无成功的案例。基于此,该研究利用溴二氟乙酸乙酯作为二氟卡宾的来源,实现了2H-吲唑化合物N-N键断裂的扩环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吲唑化合物的分子骨架编辑。该成果于20235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综合性化学学术期刊Science China ChemistryIF9.6,周耀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福州大学宋秋玲教授为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gine.com/SCC/doi/10.1007/s11426-023-1599-4


[成果11] 双功能BaTiO3/Ag2S S型纳米纤维光催化析氢耦合降解四环素的性能与机制研究

利用太阳能析氢耦合降解污染物是一种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非常有效的战略。研究通过静电纺丝和水热法制备新型双功能BaTiO3/Ag2S S型纳米纤维,用于高效光催化析氢耦合污染物降解。优化后的BaTiO3/Ag2S S型复合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析氢性能为133 μmol·h-1·g-1,同时在3 h内耦合降解57.9%的四环素。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证明了BaTiO3/Ag2S体系遵循S型电子转移机制,显著地促进了载流子分离。因此,工作为设计高效双功能光催化剂提供一些有用的提示。该成果于20236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IF6.7,2020级硕士研究生商琴为论文第一作者,王娟副教授、王国宏教授和李金懋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susc.2023.157760


[成果12] ZnIn2S4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综述

该论文综述了目前最为流行的ZnIn2S4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包括其研究背景、科学机理、设计原理、制备策略和表征方法。此外,还通过分类举例阐述了ZnIn2S4S型异质结的光催化应用,包括分解水制氢、CO2还原、环境净化等。最后指出ZnIn2S4S型异质结在合成、改性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该成果于20236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IF10.9,吴新鹤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王国宏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mst.2023.05.046


[成果13] 空间限域策略制备α/β-Bi2O3异质结负极运用于高性能水系电池

高效、环保、廉价的铋负极材料是镍铋电池得以广泛运用的关键。该研究采用MCM-41介孔分子筛为“纳米反应器”,利用其独特的其空间限域效应制备了一种具有高导电性,强吸附能力和优异电化学储能的新型多相氧化铋异质(α/β-Bi2O3)电极。该电极1 A·g-1的电流密度下容量高达235 mAh·g-1,其容量远大于单组分,而且在40 A·g-1电流密度下仍具有137 mAh·g-1的比容量。将该电极作为负极运用于镍铋电池中,0.5 A·g-1的电流密度下容量高达172 mAh·g-1,而且在10 A g-1电流密度下5000圈恒流充放电后,仍具有80%的容量保持,表现出较好的运用前景。该成果于20238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IF9.9,滕春霖博士和中山大学卢锡洪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21979723015047



【成果14】利用原位质谱和冷冻电镜对锂离子电池的非锂金属阳极-电解质界面进行动态分子研究

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因素之一是阳极表面与电解质相层SEI的形成及其稳定性。致密稳定的SEI膜不仅可以阻止电解质的分解,还能调节锂沉积并阻碍锂枝晶生长,从而确保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然而有关SEI的形成动力学、分子性质和空间构型等尚未完全了解。人们对SEI的了解有限主要是因为SEI膜薄容易受到光束的破坏,而且对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极为敏感,这就导致利用最常见的原位显微镜和光谱分析SEI膜时,SEI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被改变或转换成不同的形式。该研究利用原位二次离子质谱和低温冷冻透射电镜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描述了实时工作条件下SEI形成及其演变。该成果于20239月份发表在中科院SCI大类一区、自然指数期刊Nano LettersIF10.8程翠霞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高培元和朱梓华老师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该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10.1021/acs.nanolett.3c00709


【成果15】距离调控多重光电化学信号转导用于水环境暴露病毒检测

如何完成PEC传感器单识别界面上多重目标物的高通量与高灵敏检测,一直以来是PEC传感技术在环境分析领域应用的瓶颈问题。研究发展了一种刺激介导的距离调控型PEC传感器,以pH介导的距离调控模式,动态诱导传感器表面的光电子转移,实现PEC传感器单识别界面上“signal-off”与“signal-on”双检测模式的自由切换,完成水环境暴露的NorovirusRotavirus核酸的多元检测巧妙解决了PEC传感器单识别界面上多重检测信号输出的问题,拓展了PEC传感技术在环境分析领域的应用。该成果于20239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自然指数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IF7.4,李新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赖国松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3c02316


【成果16】银离子印迹磁响应吸附剂与单颗粒ICP-MS联用分离分析抗菌凝胶中溶解态银及纳米银

含银抗菌产品的大量使用,导致Ag NPs被释放到环境中,但其易氧化成溶解态Ag(I)。然而,共存的溶解态Ag(I)会导致SP-ICP-MS的基线信号较高,掩盖较小尺寸的Ag NPs该研究合成了一种新型银离子印迹磁响应吸附剂,能选择性吸附Ag(I),却几乎不吸附Ag NPs,吸附容量高(149 mg·g-1),吸附动力学快(30 min),在μg·L-1 mg·L-1共存浓度范围皆可使用,且可重复使用至少5次。选择性去除Ag(I)后,SP-ICP-MS测定Ag NPs的粒径和粒子浓度的检测限低至12.6 nm6.3×105 particle L-1。已成功应用于分析抗菌凝胶中Ag(I)Ag NPs,并通过酸消解-ICP-MSTEM和加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该成果于20239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Analytica Chimica ActaIF6.2,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萌为论文第一作者,余筱筱博士为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ca.2023.341846


[成果17] 氮掺杂 Fe2O3/NiTe2作为一种优异的全水分解双功能电催化剂

该成果于20236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IF9.9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文静为论文第一作者,吴奇副教授、湖北文理学院程晓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3.02.071


[成果18] 高稳铜纳米簇复合材料介导的交通灯式荧光传感器用于四环素即时快检

研究采用一锅法制备了一种高稳定、强发射金属有机框架包裹铜纳米簇复合材料 (CuNCs@MOF-5)。实验发现,四环素可与Zn(II) 特异性作用引发CuNCs@MOF-5分解,一方面生成四环素-Zn(II) 配合物发射绿色荧光,另一方面解除铜纳米簇的限域保护致使红色荧光减弱。基于这一发现,以CuNCs@MOF-5为靶标识别和信号转导的核心元件,构建了一种高稳定的交通信号灯式四环素荧光传感器。将该传感策略与纸基阵列、水凝胶材料等结合,还成功制备了可用于四环素即时、可视化快检的便携式器件。该成果于202310月发表在中科院SCI大类一区、生化传感领域著名期刊ACS SensorsIF8.9,2021级硕士研究生朱婷为论文第一作者,陈金阳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sensors.3c01620


[成果19] 氮、硅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绿色制备及应用在视觉识别二羟基苯异构体和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和抗氧化剂的选择性定量

首先,N,Si-GQDs可以视觉识别二羟基苯的三种异构体。与HPLC相比,该方法为鉴别二羟基苯异构体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更经济、更方便的方法。此外,成功开发了一种“Off/On”传感器,用于选择性定量检测环境水中的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和人体血清中的抗氧化剂(AA/GSH)。该传感器在环境和生物医学分析中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潜力。该成果于202310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TalantaIF6.1,2021级硕士研究生雷娅娅为论文第一作者,吴一微教授和余筱筱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alanta.2023.125287


[成果20] 三聚氰酸调控合成纳米花状石墨相氮化碳气凝胶及其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研究

当前报道的三聚氰酸分子组装策略并未阐明三聚氰酸的作用机理,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为此,该研究成功采用三聚氰酸分子组装调控策略一步合成纳米花状石墨相氮化碳气凝胶,其在可见光下具有优越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活性。此外,该研究结合先进表征阐明了三聚氰酸分子组装机理及其调控合成纳米花状氮化碳气凝胶的机理,对分子组装策略的深度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该成果于202310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IF9.9,吴新鹤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余火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3.10.043


[成果21]基于氮掺杂碳量子点和邻苯二胺的比率荧光和比色双信号检测Cr(VI), Ag(I)HCHO传感新方法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氮掺杂碳量子点(CDs)和邻苯二胺(OPD)的双信号传感检测新方法,可高效检测Ag(I)Cr(Ⅵ)HCHO,其优点为通过简单、环保的过程合成了具有良好光学和化学稳定性的CDs;具有比例荧光和比色双模式,使检测结果更加可靠;基于CDs的双策略在样品中具有良好的Ag(I)Cr(Ⅵ)HCHO检测潜力。该成果于202311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Food ChemistryIF8.8,2020级硕士研究生郭雯雯为论文第一作者,吴一微教授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3.137945


[成果22] 多肽和蛋白质化学合成领域的综述

活化酯在多肽合成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该论文根据活化酯的制备方式不同,将活化酯分为以下三大类:瞬时型活化酯、预先制备性型活化酯和活化试剂直接缩合型活性酯。该论文对不同类型活化酯策略的起源、发展、利弊进行了概述和分析,提出新型的多肽缩合设计理念,整合缩合试剂和传统活化酯优点解决传统偶联剂介导的多肽合成困境,为缩合试剂的设计开辟了新的方向。该成果20231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IF5.4,杨进华博士九江学院黄华南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医科大学赵军锋教授为通讯作者,广州医科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分别为论文第一、第二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qo/d2qo01686a


[成果23]基于时间的溶剂驱动固态荧光数字编码

固体和半固体基质中分子的可控运动已被应用于热转换、气相感应及分子分离等领域。然而,固态材料中分子运动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该研究以富碳大环D4d-CDMB-8为基础构建了一系列可以通过研磨或暴露在溶剂蒸汽中在无定形、共晶体和混合晶体状态之间轻松转化的固态系统。这些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伴随着荧光的变化,利用这些可通过溶剂蒸气及暴露时间调控结构荧光性能的特性构筑可加密的数字阵列。该工作在信息存储、编码和加密应用中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该成果20236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15,陈绪朗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分别为论文第一、第二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03727


[成果24] 揭示电信号通讯阻滞下化学信号通讯在修复电活性生物膜形成及电化学活性中的作用

生物电化学系统(MES)中多种信号通讯方式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研究证实了在电信号通讯阻滞下,胞内c-di-GMP信号通讯自发得到强化;阐明了在电信号通讯阻滞下,外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有助于修复电活性生物膜形成和电化学活性,但会削弱c-di-GMP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和外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均能诱导产电菌Geobacter的选择性富集。该成果于20237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自然指数期刊Water ResearchIF12.8,朱倩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侯慧杰教授和胡敬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北师范大学分别为论文第一、第二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421


[成果25] 超氧化物歧化酶样调控Fe/Ppa@PDA/B协同靶向铁死亡/细胞凋亡,提高抗肿瘤疗效

声动力治疗(SDT)的细胞凋亡途径通常被阻断,导致治疗效果有限。研究合成了用于装载焦脱镁叶绿酸-appa)的介孔Fe3O4纳米粒子,表面涂覆有聚多巴胺(PDA),并进一步锚定了生物素等肿瘤靶向基团,以获得Fe/ppa@PDA/BFe/ppa@PDA/B通过SOD调节的GSH耗竭和O2自给诱导的协同细胞凋亡和铁死亡的抗肿瘤策略,为提高SDT的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成果于20237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Adv. Healthcare Mater.IF10,丁鑫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武汉科技大学刘义教授和彭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分别论文第一、第二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hm.202301824


[成果26] 氧化诱导的杂化溴化锡单晶相变致使二次谐波现象的产生

该成果于20237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期刊Inorg. Chem. Front.IF7,吴奇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党洋洋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曲阜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分别为论文第一、第二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2QI02122F


[成果27] 三维珊瑚状NiS/FeS2异质结构的界面工程用于高效的电催化水裂解

该成果于20238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自然指数期刊Nano ResearchIF9.92019级硕士研究生余欣、2021级硕士研究生梅静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吴奇副教授、湖北文理学院程晓红教授、武汉纺织大学王星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分别为论文第一、第二、第三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3-5740-9



[成果28]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质关系综述

该成果于20239月发表于中科院SCI大类一区、国际顶级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IF20.62021级硕士研究生康雨薇为论文第一作者,吴奇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分别为论文第一、第二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r.2023.215458


© CopyRight 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黄石市磁湖路11号 电话:0714-6515602 邮编:435002